这几天,要是没看过某推娃热门文章,你肯定在老父亲老母亲圈奥特了。这篇挣足了爸妈的焦虑感,句句戳在心窝子上的文章,让你无论之前秉持着什么样的育儿观,都会陷入我推也不是,不推也不是的两难中。
BUT我小聪岂是凡人!难道能被这区区一篇文章就动摇了?
答案是肯定的。
动摇大了。
当然不是仅因为这一篇,而是接踵而来的雪花片般更为理智的文章,加上自己思考和朋友们的讨论。
最主要的,是因为孩子长大了。
*
3岁前,围着孩子吃喝拉撒转圈圈,每天一睁眼想的是今天带娃玩什么吃什么,每晚一闭眼期待着晚上能睡个不被打扰的好觉。对那个肉嘟嘟的小宝贝啊,怎么看怎么喜欢,唯一的心愿就是给他全世界最好最快乐的童年。
3岁起,观念进入转型期,虽说能与身边充斥着的”早教“”赢在起跑线“的洗脑广告理智抗衡,但自己带娃的妈都能观察到孩子一天天的变化,他开始好奇,开始问问题,平时玩的也不再限于挑战老母亲智商底线的游戏。”给他全世界最好最快乐的童年“这一金牌理念继续延续,老母亲要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变着花样带他玩,说真的,还不如去报个班来得轻松,想出个游戏头发掉一把,人家呼啦呼啦玩一遍就开始各种拆各种扔,速效救心丸需要同步下单。
哦对了,转变的最重要一点不能忘,那就是娃怎么也变得不再那么时时可爱了呢,怎么动不动挑战老娘耐心底线,开始各种不听话耍心机,这还是当年我抱在怀里的小宝贝吗!
到了4岁,转型基本成熟,当父母的越来越确定,所谓快乐童年和习得知识并不不一定冲突。啪啪打脸之前三年的幼稚理念,同时更加怀念小时候那单纯的屎尿屁般不用费心的陪伴。
像咱们这样负责任的老父亲老母亲,大概到了孩子5岁左右,对于怎么管教孩子,都差不多心里有了数。跟亲生孩子相处5年,互相习性足够了解,大概知道对方和自己精神崩溃边缘在哪;跟同在水深火热中的战友们也有足够交流,知道大致有哪些选择;跟身处地区的幼儿园和学校也有适当接触,知道体制的大概要求是什么。
既然大伙自己心里有数,我就不在这讨论推还是不推和到底怎么推和推什么,毕竟你才知道啥是对你家孩子最适合的。
*
最近又是德国幼升小报名的季节,我本来没啥概念,毕竟哪吒要明年才上小学,作为一个能拖就拖的家长,我还有一年的时间才需要把这个事项提上日程。
第一次真正接触升学是去年12月,政府统一组织2020年上学的小朋友入学体检(这也真够早的),体检内容按我残存的记忆大致是(德国巴符州):
- 身高体重
- 单脚跳
- 视力测试
- 语言能力
- 发音练习
- 听力测试
- 复述词语和短句
- 理解能力
- 绘画图形
- 握笔姿势
- 识别数量
体检也算是一种测试,内容是一贯的德国风格,严谨的放羊。
每个模块都有足够理论基础支撑的系列测试内容,但是要求非常简单,所以家长根本不需要担心或提前准备,而且幼儿园里都会有相应的观察和练习。
*
这里要说的呢,也就是今天的正题。你们应该也了解了我的风格永远是最后点题。
是我们有一次去小学校开放日参观,校长发给家长的一份巴符政府的”入学前技能清单“,针对入学儿童,也就是6岁左右。
一共分为9个模块:
- 感官体验
- 数量概念
- 思维记忆
- 语言能力
- 精细运动
- 大运动
- 抗压能力
- 自理能力
- 社交能力
我想好多家长也都跟我一样,对孩子上学到底有没有准备好心里完全没有概念,有时候觉得这孩子挺机灵,有时候又觉得这二傻子上学能不能跟得上!
这份清单上详细列出了孩子入学前应做好的各项基本准备,按照校长的说法,“清单仅提供参考,家长可以逐条查看对照自己孩子的状态打钩,如果大部分条目都没法打钩,可以考虑是不是该晚一年上学对孩子更好。”
作为还没进入学前班孩子的家长,这份清单非常有意义,它可以提醒你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孩子某些方面的表现,对号入座,或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把训练融入进游戏里。不需要纠结于某一项没有做到,因为孩子在4-6岁之间心智发展迅速,可能这两天还不会过两天突然就get。
值得注意的是它里面所列的项目,并没有侧重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是更着重于孩子对学习能力的准备,有些在我们华人家长看来实在太小儿科,有些却是可以另我们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学龄前是吸收和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产出看结果的时候。
这些所谓的软实力,日后会变成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帮他走得更远。
这里我把清单翻译出来,每个大模块后加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有的是我在幼儿园生活中学到的,有的是看书或自己摸索的,大伙可以参考。
以后会更新更多有针对性的亲子游戏。
1 感官体验
您的孩子可以做到:
在生活环境中识别出四边形,圆形,三角形形状。
认识周五物体(如行驶过的汽车,建筑工地上)的颜色。
辨别出相似物体的细微不同(如相似的娃娃,苹果,巧克力,等),会玩找不同游戏。
吃冰淇淋时可以辨别出不同的果味。
知道酸、甜、苦、辣的滋味,分辨好吃和不好吃。
在黑暗的室内能认得方向。
能拼拼图。
当有其他孩子或大人对他/她讲话时,能认真倾听。
当他/她没有看见对话另一方时,也能清楚听见说话(比如不同处一屋时)。
辨别出语音相似词语的不同(如沙发、沙哑,吃糖、池塘等)。
当环境很嘈杂时也可以认真倾听对方说话。
这一模块都是基础的技能,有些可以平时在家里练习,比如看书时候反问孩子看到了什么物品,什么形状和颜色,在吃东西的时候正确帮孩子表达出味道,在听儿歌时引导孩子听出和模仿不同的音部或乐器声音。
2 数量概念
您的孩子可以做到:
判断时间长短,如哪个时间更长:将一个盘子从柜子拿出放在桌上,还是开车从家到幼儿园。
立刻判断出同种物品不同数量哪个更多,如两组物品(小熊糖、积木、水果)。
概括出事物的总称,如鱼,老虎,松鼠,都属于动物,而非玩具、衣物。
把同种物品按大小或颜色或形状分类(如积木,玻璃球等)。
辨别出10个糖果还是10个糖果,无论排列整齐还是散落摆放。
日常生活中分清“在上面”“在下面”“在前面”“在后面”“在中间”等方位。
熟悉六点骰子上面的大小点数。
马上识别出五个以下物品的数量,而不用事先数数。
这一模块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也相对容易达到,比大小,比高低,比数量,平时都可以带孩子用玩具练习。
四岁以上的孩子在游戏时可以加入简单的加减法概念,比如左边两颗糖右边三颗糖,现在妈妈一共有几颗。观察孩子是否表现出兴趣,决定继续或暂停。
3 思维记忆
您的孩子可以做到:
凭记忆画出六点骰子各个点的形状。
把由3-4幅图片组成的图片故事正确排序。
找到幼儿园里他已去过的各个房间。
接触到新游戏时可以很快理解游戏规则。
可以倒数从6到0。
当他/她想要做一件事情时(比如折纸、剪纸、搭积木),可以坚持遵循他自己的计划。
不费力的学习一首新歌/新童谣。
喜欢猜谜语。
对事物有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
经常提问事物工作原理(比如机器)。
有时会感觉到某种事物不合理或不合逻辑。
对大小数字和度量单位有基本概念(如微米,千万)。
提问自然现象原理(比如冰是如何形成)。
喜欢背东西(如诗歌,儿歌等)。
使用简单电子设备(开关、调节等)。
喜欢玩记忆卡片游戏。
这一模块需要家长投入一些时间,比如读完一本简单的绘本,引导孩子复述故事主要内容,帮助孩子重现刚刚做完的一件事情,在孩子问问题的时候认真并精简的解答。带孩子一起玩记忆游戏。
4 语言能力
您的孩子可以做到:
听出单词中的一些字母。
对字母有兴趣,喜欢写写画画字母。
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家长经常给孩子读故事。
家长总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互相交流,自由对话。
经常使用“因为”“但是”“特别是”“或者”等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和词语组合,而不会经常含糊其辞指代不明。
理解来自他人(非家庭成员)的指令、求助,可以完成至少两个指令。
顺畅的说出自己经历的某件事。
当孩子问到某些概念时,家长会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做出解释。
不惧怕跟陌生人说话。
可以分辨出单词音节。
可以正确的提出问题,使用疑问词为什么,怎么,谁,什么,什么时候等。
说出5-8个词的长句子。
区分出事件的时间顺序(过去,现在,将来)。
顺畅的与别人聊天(包括大人)。
正确的回答问题,不会答非所问。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模块针对的是德语语言能力。对于双母语家庭的孩子,家长需要考虑的更多一些,比如在家里常用语言,比如将来要达到的中文技能,何时开始系统学习中文。
我们家在三岁以前家里严格说中文,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到的德语有时候回家会说,我会再帮他们说一遍中文的说法,表达不清的语句我会先重复他们的话,表示我理解,然后再用正确的中文说一遍。
三岁以后根据幼儿园语言老师和正音老师的建议在家里开始混入德语,但主要限于讲故事和一些游戏的时候,提前讲明这一时段我们来用德语交流。平时他们说德语如果用词或语法不对我也会再用正确的德语说一遍,如果用德语提问我也会用德语解答,但我一般不主动跟他们讲德语。
千万海外华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中文母语会随着慢慢长大越来越差,尤其上学以后,脑中的思维语言会转换成德语,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中文别落下,从一开始就任重道远。当然中文不是唯一的出路,能说能听还是要能读能写,每家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做法也不同。
对于语言的建议就是,多说,多跟孩子说话,用你自己信任的语言,当个话唠妈妈,不仅对孩子语言发展有好处,更是开启求知欲和逻辑思维养成的前提。
5 精细运动
我的孩子可以做到:
按照图形框架准确的涂色。
喜欢折纸并能独立完成。
能玩简单的动手类桌游。
正确使用剪刀并沿辅助线裁剪。
能玩串珠游戏。
使用流体胶水,不会一次挤出过多或过少。
会玩拼图游戏。
能用卡片搭出房子的形状。
会正确的拿笔。
这一模块在我观察同龄的小女孩通常比小男孩发育超前一些,主要是耐心好坐得住,更能享受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这方面在德国的幼儿园都有足够的练习,在家不用天天铆劲儿带做手工,一周一两次,大概了解一下孩子的状况就好,或者当有适当主题时,可以更有趣味性的玩耍。
6 大运动
我的孩子可以做到:
不用辅助轮骑自行车。
在需要的时候保持安静坐立15分钟。
登上很高阶的台阶。
准确用双手接球(不接触到身体)。
一只腿站立15秒以上。
会蹲跳起。
喜欢玩抓人游戏。
爬上游乐场里较高的攀爬设备。
灵活的翻跟头(前滚翻)。
准确的扔球和接球。
会原地转圈。
这一模块对于天天在室外玩的孩子也没难度,自行车我们家还不会骑,滑车偶尔骑,安静坐15分钟估计看个电视还行,其他应该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做到,接球我不清楚,因为他在家不怎么爱玩球,单腿站立貌似左脚不行。其他都没啥问题。马上开春了,可以操练起来。
7 抗压能力
您的孩子可以做到:
长时间做一件事并坚持到底直到完成。
已经会做的事不寻求帮助。
认真做一件事时,经常可以做事谨慎考虑全面。
对画画和手工表现出兴趣并能坚持做完。
知道玩具摆放的位置,不用每次长时间寻找。
能集中精神。
在消极情绪影响下(比如生气、无聊、失望)也能完成在做的事情或游戏。
能够坚持寻找某样丢失的东西。
在经历过失败或失误之后也能继续完成在做的事情或游戏。
享受与家长共同的阅读时间。
列举出前一天发生的事情。
仔细观察图片和照片。
这一模块我觉得列的蛮好的,主要考察孩子心智成熟程度,也是经常会被我们家长忽略的方面。挨着下来读一遍,爸妈们大概心里有数自家孩子能得到几个钩,或是有些犹豫在钩还是不钩,时钩时不钩。没关系,孩子嘛,哪有能时刻控制好自己情绪的。
所以我觉得这一栏更多的是对家长的要求,在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的时候要冷静再冷静,别上纲上线说一些让孩子丧气的话,毕竟他们已经慢慢长大,很多话不是说过就过了,就算不能马上理解,也会在他们心里埋着,说多了就真的扎下根了。冷静别埋怨,孩子出错的时候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想发脾气的时候找个屋自己待会儿,冷静下来再慢慢帮孩子梳理思路,相信我,也许你不会马上看见成效,但是你付出的耐心和时间一定会帮孩子塑造出一个强大的内心。
哪吒是个急性子,常常什么不满意就放声大闹(表演性质,绝不走心),我常说的几句话是:”等你哭完咱们再说。“”哭是没有用的,咱们得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但我可以抱你一会。“”我现在非常生气,我马上会开始大声的教训你。“”妈妈爱你。“就像背单词一样准备这么几句话背下来,孩子一闹马上待机转换到背书模式,这样可以避免走心生气怒吼伤及无辜。亲测有效。
某天我在厨房,听见哪吒对蹦蹦说:”哭有用吗?哭没有用啊蹦蹦。“把我笑死了,自己还经常耍赖呢,反倒劝起弟弟了。
8 自理能力
您的孩子可以做到:
完全自己穿衣服。
在不熟悉的环境也愿意参与活动。
知道今天星期几。
自己上厕所。
自己擦鼻涕。
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家庭住址。
主动询问某个词语的意思。
自觉做到饭前洗手。
有时可以做到延后15分钟满足需求(如口渴,馋嘴,甚至上厕所)。
有足够的耐心。
表达内心需求和情感。
理解自己在集体里的从属关系。
吃完饭时能坚持等到所有人都吃完再起身离开。
能识别出别人的感觉和需求。
这一模块对于习惯大包大揽的家长们,正是放手的好时机。但执行起来的确有难度,有时候赶时间,不自觉的就帮他穿衣穿鞋,有时候孩子撒个娇,当家长的内心戏觉得他需要我也就这几年了,不舍得放手,总觉得孩子还是那个怀里的小宝宝,直到看见他在幼儿园自己忙活所有事,上台表演的稚嫩小样,感叹长大了,老泪纵横。该学会的总会学会,该放手的就放手吧,不然怎么办呢。
在放手前,确保教会他足够的技能和学习技能的能力。其实有时也不用刻意教,你平时怎么做事情,他们都看在眼里的。
9 社交能力
您的孩子可以做到:
在游戏时观察其他人的行为。
喜欢跟其他人一起玩。
有时可以接受游戏失败,不会生气或哭闹。
理解规则。
与邻居小孩有足够的交流。
会主动跟陌生人进行适当交流。
愿意去幼儿园。
在家务中愿意承担责任愿意帮忙。
与陌生人说话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在游戏中遇到排挤时能主动拒绝。
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执行。
表现出对身边人的体谅,会用礼貌用语。
会用语言在矛盾冲突中表达成妥协,不使用肢体暴力。
与不信任人之间能主动保持距离。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在多人讨论中,表达意见之前会举手示意并耐心等待轮到自己发言。
能给大家分发玩具,糖果等物品。
这一模块跟抗压能力有关联,也是幼儿园大班里主要会学习的技能,怎么处理消极情绪,处理冲突矛盾,在群体里表达自己观点,与别人合作。
这里教条都没用,唯一的教育机会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孩子跟你讲述幼儿园的事情时,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而陷入僵局时,怎么引导他们化解矛盾。大部分矛盾不需要家长马上干预,四岁多的孩子有自己的解决方法,无论在你眼中是否得当,只要他们化解了矛盾就值得表扬,只有双方都僵持不下将要使用拳头解决问题时,才是家长要站出来制止的时候。
我通常会在当天晚上,所有情绪都过去了之后,如果我觉得有必要,会在讲睡前故事时再跟他重提一遍这件事,但是四岁的小孩也是有自尊心并且跟大人一样不喜欢被说教的。这里我分享一个特别有用的方法,就是把类似的事件编排到一个简单的故事里。比如哪吒最近喜欢火龙,我就会给他讲一个火龙今天为什么发脾气,其他龙都不喜欢跟他玩的故事,简单的情节,站在中立的角度,也提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样亲测有效,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