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途中 ·
德国到意大利,车程八小时,两次休息各一小时,堵车两小时。
12小时在途中,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哪吒三岁半,蹦蹦一岁半)一只狗。
凌晨四点,俩娃从睡梦中被拎起来,出发,兴奋,又睡下,一路玩一路吃,庆幸有足够多他们爱吃的零食和他们没玩过的玩具。虽然连堵车的时候大太阳底下也没有哭闹,但长途旅行还是对他们很大的考验。
没有想象中混乱。
很累很顺利,到达意大利。也不知道是旅行的兴奋还是游乐场的吸引,俩孩子一扫旅途疲累,疯玩起来。
对孩子来说,只要有游乐场,去哪都无所谓。


· 山,海和海鲜 ·
车行至阿尔卑斯山区,高速公路海拔一千多米横穿在层山中间,穿过奥地利进入意大利国境,高耸的群山有不一样的风景,一些陡崖顶或半山腰赫然矗立着大大小小的城堡,几分钟就看到一个,虽然有的稍显破旧,却不失威严,仿佛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仍然盘踞有利地形俯视山下敌情,守候着城里的公主。周仙生和我一路感叹着,盘算如果去到这些城堡是否能驱车上山还是要徒步,来住上一阵游览山区城堡也不错。
山峻美,我更爱海。
穿过山区,进入平原,一路向海,闻着海风,好不惬意。
想来想去为什么,也许山峰冷峻,我更爱海的热情开放。喜欢一眼望到天际,喜欢被太阳直晒,喜欢一层层的波浪,金灿灿的海滩,喜欢随便在岸边捡些什么被海浪打上来的“奇珍异宝”,喜欢咸咸的海味,喜欢闻海鲜的味道。
嗯,一定是因为喜欢海鲜。






· 吃在意大利 ·
为了海鲜,我们选择住在有宽敞厨房和齐全厨具的民宿。带了炒锅蒸屉,带了姜蒜豆瓣。离住处五分钟到海里,十分钟到海鲜市场。
圈里住德国的朋友最近度假的不少,去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的朋友们都晒海鲜,让留守德国的朋友口水直流,我也是流了不少口水才盼来海鲜吃到饱的。有朋友调侃,德国不知是造了什么孽,为什么周边国家都在美食的道路上奔跑着,唯独德国岿然不为所动,甚至连食材都没得卖,超市永远是雷打不动的老几样,就连鱼市也被德国化的强制死板限制住了。
出发前,周仙生对吃做了不少功课,查遍周围评价高的餐厅,想带我们娘仨一饱口福。没想到啊没想到,我看到海鲜市场就抛弃了他们父子三人。
每晚抱着口蒸锅,蒸完皮皮虾蒸蛤蜊,蒸完扇贝蒸螃蟹。
意大利菜嘛,当然还是吃了不少。我俩各妥协一半,中午外食晚上海鲜。好吃,当地人推荐的小店,比德国吃到高级意大利餐厅吃到的都好吃,食材新鲜一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只是具体都吃了啥,我真的叫不上名字了,我这鱼一样的记忆力。





· 威尼斯 ·
我们的民宿选在离威尼斯,维罗纳,博洛尼亚三城都不远的海边,第一次去意大利,兼顾放松和游玩,本想着看海无聊了,三个城市一天转一个,走走看看吃吃。剩下的时间通通留给海滩,玩沙吃海鲜,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结果威尼斯去了一天,两天,三天。就这样把另两个城市抛弃了。
对太多人趋之若鹜的东西我本是内心拒绝的,威尼斯,这大概又是个被游客吹捧和毁掉的城市吧,临行前周仙生翻看别人的攻略,我有一搭没一搭瞥一眼照片,看着虽没见过却熟悉的名字,想着随性点逛逛。
却没想到她如此有魅力,让我一看再看还是看不够。



· 老城和石桥
啊,威尼斯,威尼斯。
老城是水和石头做的,机动车一律停在刚进城的两三个大型停车场,如同车辆寄存处,存了车,上船游城。
水上巴士相当于城市的公交车,工作日早晨的巴士挤得满是本地人,老城里住户不多,高耸密集的房子里,有些是政府机构或公司,有些是酒店民宿,一楼则几乎被纪念品店,饭店,和名牌购物店侵占,猜他们可能是去上班或者办事买东西吧。早晨甲板上凉风吹得紧,船舱里又闷热难耐,两个孩子急着逃上岸,开始一天老城暴走。
城里走几步一座桥,大大小小,有石板有木板,婴儿车大概是城里唯一带轱辘的交通工具,码头边的大桥有专用通道,而城里仄仄的小桥,只有爸爸们吭哧吭哧搬车的身影。
水上巴士停在圣马可广场,走过低调狭窄的奢侈品巷道,赫然一片开阔的大广场,在这“欧洲最美的客厅”,请主人招待份冰淇淋咖啡,面对着恢弘的圣马可大教堂,配一段优雅的钢琴曲。可孩子坐不住了,吃完冰淇淋就都吵着去追鸽子,于是配着肖邦,两只孩子穿梭在广场中央。
叹息桥、里亚托桥、学院桥,远远看聚集了手举相机和手机的人的地方,一定是有名的景点,走过看过,我们钻进小巷里。离开闹市区人群,才真正看得见建筑和上面的石头,乍一看去很多都破旧不堪,我俩讨论着要是在德国也许会被维护的更美观一些,要是在中国肯定会被推掉再(按原样?)盖一批光鲜亮丽的,威尼斯却没有。楼都不高,但因为巷弄的窄而显得耸立,楼虽破旧,却不丑陋,看久了才觉得美的独特。
我们一行四口,四人一狗,穿梭在一人多宽的小巷里,几步一座桥,每上一座桥,我带哪吒跑着数台阶,然后站在桥顶等周仙生吭哧把蹦蹦连同婴儿车搬上去,然后下桥。走到水域开阔一些的地方,簇拥着摆渡船,这是之前周仙生推荐要坐的,我却心底里有些排斥,可能是觉得自己没了那份扁舟的安宁,可能是过于商业化的摆渡模式干扰了心境,也可能是怕在这小小的舟上两个孩子一个狗要闹翻天。
沿着岸边走,反而更怡然自得,思绪时而沉浸在欣赏路边雕塑,时而被“妈妈我渴了”拉出来。
一天走下来,脚和腰都叫苦连连,心里却是舒畅的,还有一丝不舍。







· 水和玻璃
穿行在老城运河的巴士,近距离感受古城建筑的细腻与端庄,乘船渐渐远离主岛回望,两岸多岛层层建筑各具风格,各成一体却相互呼应,走出“身在此山中”的禁锢,回头才令人感叹威尼斯的多彩。我一路兴奋着跟周仙生喊“看那,真美!”
主岛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岛,我们去了其中小有名气的玻璃岛,岛同样被运河分开,宽窄和走向是小姑娘们喜欢的,尤其在夕阳下,配合着岸边多彩的房屋,随便一拍都像画中一般。
玻璃岛以玻璃闻名,动物爱好者哪吒和万年小跟班蹦蹦慕名前去,为的是找到玻璃做的霸王龙、火龙和蜥蜴。我们一家家店逛着,虽然每家店卖的都是玻璃制品,却风格各异,有动物有人物,有器皿有摆设,有艺术品有纪念品,一间一间逛不够,运气好遇到做玻璃的师傅,得以现场观看制作玻璃器皿的过程,看得大人小孩惊叹连连。得玻璃岛豹子、北极熊、小鳄鱼各一件,全家满载离去。
回程的船上海风习习,我们坐在甲板最前面,一路欣赏着远近高低的岛屿和建筑,吹着海风夹杂浪花,俩儿子都累的睡着了,让我们得以安静的看一看威尼斯,安静的仿佛能听见她在低语。








· 双年展
为了双年展,我们决定再多看一天威尼斯。说的仿佛我们家多么有艺术造诣,其实也并没有。在威尼斯,就算不是艺术家,时间长了也会被沾染上一些艺术细菌吧。
来之前我本是不知道双年展的,周仙生提过,大街上四处可见条幅广告。今年是建筑展,本是与我这个艺术界擦边人事没几毛钱关系的,也不知道是因为身处这座城还是内心艺术细胞躁动,不来一趟实在不能甘心。
逛展览,家长们应该都清楚,带着孩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一贯的想法是,这本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会为孩子全盘牺牲,找办法和谐共存吧,也希望这慢慢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蹦蹦还小,由爸爸负责在旁边打酱油,能跟多少跟多少,烦躁了就出去门口玩玩,对哪吒我也没有抱太大希望,跟着我逛最好,不行也只能放出去玩。好在建筑展不同于画展,有看有听有摸有动,有很多孩子能玩能参与的部分,我很惊讶三个多小时一个一个场馆走下来,哪吒居然全程参与兴致勃勃。蹦蹦对展馆门口的沙子石头更有兴趣,也算不无聊。整个展区很大,我们只逛了一个,也觉得很满足,等孩子们大点,一定再来设计展。
一下午逛出来,我和哪吒各有收获,走出展区,我心里莫名兴奋,仿佛干燥的海绵里每个细胞都吸满了水分,我猜哪吒也有类似的感觉吧,但记下的事物一定是跟我不同的,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每个人领悟到的美都不同。







· 兄弟 ·
哥哥:“我是似鸡龙。”
弟弟:“哥哥不是似鸡龙。”
哥哥:“我是似鸡龙!”
弟弟:“哥哥是大似鸡龙,蹦蹦是小似鸡龙。”
哥哥:“我是肿头龙。”
弟弟:“蹦也是肿头龙。”
哥哥:“我是绿色的肿头龙。”
弟弟:“蹦蹦是黄色的肿头龙。”
哥俩一路聊着,一路唱着“我是霸王龙”。
不止在路途上,整个度假过程中,都让我悬着的心稳稳的落下,直到出发前我心里仍然没底,怕应付不来带两个孩子长途旅游,度假变成全职带孩子。虽然之前也出游过多次,但长途一周以上都是带着姥姥或奶奶,多一个大人省很多心,多一个孩子多很多事。
居然,挺顺利。
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俩频率越来越一致,可以互相取乐。度假中兄弟俩有很多让我们惊喜又惊讶的对话,感叹弟弟这么快就脱离小baby的感觉,可以跟哥哥简单聊天了,感叹哥哥这么乖巧懂事,对弟弟说的话就像我们平时对他说的一样。哥哥如果哭闹,弟弟会急着说“蹦蹦安慰哥哥”,弟弟如果哭闹,哥哥会做怪相引得两人一起哈哈大笑。
这么快就长大了,差点让生活的忙碌忽视了他们的点滴成长,还好有假期可以让我静心聆听。
当然还是有两人一起耍赖哭闹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呢。


· 德国规矩 ·
在德国生活久了,自然习惯德国的规矩,没觉得有什么特别。
开车习惯到路口先停下,右边有车老远就让行;
超车自行车提早打左灯,等对面没车恨不得绕老大一圈才超;
街上遇到热心老奶奶,聊几句不疼不痒的天气和孩子;
社会各界宣扬主流育儿观,接触电视和媒体对幼童成长无益,甜食要敬而远之;
每个家庭好几种医生,定期全家人各种身体检查,保险买全,从上到下从生到死;
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规矩,仿佛周围有个安全罩子,谁也别轻易触犯我,我也不会轻易触犯别人;
各自管好自己的事,都毕恭毕敬,都保持距离。
刚来德国的时候,觉得不习惯,有一种莫名的尊敬,人家说什么,不管听没听懂,都会微笑着点头示意,也许是作为落后国来到强国的学生们的共同心路历程吧。
时间久了,经历的事儿多了,走的国家多了,不免被同化。也坦然了许多,开始会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立场,争取自己的利益,不惧冲突,就事论事。

· 欧洲的中国 ·
初到意大利,自然不习惯。
国道上单向一车道,时不时就窜上来个超车的,小菲亚特;
市内自行车摩托车到处窜,机动车也穿梭其中,超车时候近的似乎能碰到对方;
刚到民宿,主人带我们进房间,主动打开电视给我们找儿童台;
在街上,路过的老头老太太都要逗一逗我家这两个儿子,还有好多直接伸手摸一摸脑袋;
在饭店店员只要不忙就会来跟我们寒暄,鸡同鸭讲的聊上几句,逗逗孩子,给个棒棒糖;
餐厅的服务费直接写在账单里,不需要单独给小费(可能顾客都不太自觉吧);
……
这些都是在德国生活久了基本遇不到的事儿。
而在记忆中的国内生活里却常常遇到。
一下子,倍感亲切。
无意评判好与不好对与不对,文化差异渗透在各个方面,总有些你感觉舒服的地方,也有觉得不适的方面。如果在意大利生活,这样的节奏我可能还要适应几年才能摸透,可就短暂度假而言,却是惬意和令人舒爽的感觉。
细品,是人情味。
有人说从美食的角度看意大利就像欧洲的中国,而从这些度假琐碎中,我竟也感到走在意大利城市如同穿梭在北京的街道一般亲切,恢弘的历史建筑,和市井破旧的小楼(如今的北京倒是不多见了),广场上威严的狮子,和阳台上晾晒的毛巾,景区奢侈的下午茶配音乐演奏,和集市上高声蔬果叫卖,一样的黑头发和黝黄皮肤,说着仿佛某种我听不懂的西南方言。
我一定是想家了吧。
记忆里那个小时候的家。
如今家变成什么样了呢?

· 印象最深刻 ·
度假回来,跟爷爷奶奶视频,奶奶问哪吒意大利最好玩的是什么,我竖起耳朵听他小脑袋里记得什么,哪吒说是电视里有佩佩猪。
这孩子,跑去那么远,竟然印象最深的是在度假期间可以每天晚上看电视,虽然都是意大利语他一点看不懂,可是这种度假模式却深得他心。小孩的世界多简单,管你什么名胜景区,我只关注我最爱,始终如一。
我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每当这时候深感语言能力不足,无法概括出个所以然来。只有脑中不停回放几个画面:
去程两个孩子穿着睡衣在车里兴奋和熟睡;
海边踏着浪打捞来贝壳和沙子;
海边咸咸的味道;
石桥和周仙生一边笑嘻嘻搬车一边回应我说走吧不累;
蒸熟一锅大扇贝;
双年展花园里蹦蹦迎风奔跑;
两个孩子穿着尤文图斯球衣跟当地人说BUONGIORNO;
水中的威尼斯;
广场上闹觉的哪吒和他给姥姥选的纪念品;
……
记得的不是太著名的景点,这次出游连单反相机都没举起几次,美景照的多了,更喜欢把感觉看在眼里留在心里,顺便留些遗憾感觉也是惬意的。可能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身在欧洲,这些国家如果想来每年都可以来看看,何必要到个景点像打卡一般照游客照呢,这次旅行结束,已经在盘算着下次来都游玩哪些地方了。如果我们是去到其他大陆,那些一辈子可能也去不上两三次的地方,也会相机不离手铆劲儿的想要留下些以后可以看得到的回忆吧。

· 爱情和家庭 ·
想到爱情和家庭这我都在感叹自己的偏题能力,去度个假哪来这么多感想。
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四口人来到一个没有柴米油盐不需要赶日历赴会的世界,我本以为是换个地方带孩子,没想到卸下一切生活琐事之后,是对家里每个人更纯粹的爱。
晚上孩子睡下,我和周仙生讨论第二天的行程,我总会问他明天去这还是那,他总会说我想去哪就去哪,对他来说只要陪着我们,只要我玩的高兴,他就特别的满足。你们不要觉得他在委曲求全,他是真的无欲无求。
度假前,周仙生经常出差,度假后,他又要去法国出差一整星期。他虽然从不露疲态,我却能从他哄睡一分钟之内自己睡着的呼声中听出他的辛苦,这个曾经热爱足球的少年,曾经爱下厨的青年,是怎么成长为今天顶住全家的中年。我对他说他就是我们家的天,他说不对我才是。我们是如此爱孩子,也是如此爱对方,抛开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我们还是愿意和对方在一起。就算我有小脾气,就算他是个生活白痴,我们的付出心甘情愿。
写到这里居然有点感动到自己,真是无耻的秀恩爱。
打住。
我是个闲不住的急性子,平日里把自己的和家庭的生活都安排的满当当,随之而来的后果是经常会因为赶事情而急躁,周仙生是我几乎唯一的出气筒,他不紧不慢的,不跟我吵,陪着我从发脾气到平静下来到忘掉整件事投入到下件事里,每次我都反思,但是反思对下次发脾气没什么作用。
度假不同,没有生活节奏的追赶,我变得异常放松,不吼了不叫了,眼看着有时候周仙生或孩子们做些不如我意的事情,我在感叹,这要是放平时我一定又要念他们,可是现在我完全没有要动嘴的欲望,静静看着他们自己把事情做好。我在反思着,为什么要把一切都抓的那么紧,都按我的步骤来呢,许多事情不止有一种解决途径,给别人点时间和空间,也能达到一样的或更好的效果。我暗下决心,回家之后一定要放轻松,别把自己绷太紧,才能更有精力欣赏身边的人事物。
可是一回来,我又开始马不停蹄了。

以上意大利游记。
祝好,
小聪
*